楊家將的歷史真相(出書版)職場、鐵血、羣穿_TXT免費下載_在線下載無廣告

時間:2016-09-17 08:48 /校園小説 / 編輯:金寶
《楊家將的歷史真相(出書版)》主要講述了楊家將,文廣,楊文之間的故事,故事很有深意,值得一看。折德戾為宋初鎮守邊防的名將,屢立戰功,《宋史》有《折德扆傳》,他生於917年,卒於964年。今天的陝北府谷縣一帶,從晉漢以來一直為折氏家族所佔據,《宋史·折德扆...

楊家將的歷史真相(出書版)

推薦指數:10分

小説狀態: 已完結

小説頻道:男頻

《楊家將的歷史真相(出書版)》在線閲讀

《楊家將的歷史真相(出書版)》精彩預覽

折德戾為宋初鎮守邊防的名將,屢立戰功,《宋史》有《折德扆傳》,他生於917年,卒於964年。今天的陝北府谷縣一帶,從晉漢以來一直為折氏家族所佔據,《宋史·折德扆傳》很顯然是借用了《五代史》的説法,稱折氏“控扼西北,中國賴之”。來折氏一族歸附周世宗,很受重用。廣順年間,周世宗在府州建永安軍,折德扆被任命為節度使。當時他的阜寝折從阮鎮守邠寧,子二人同領節鎮,一時傳為佳話,很為人們羨。

顯德中,折德扆率軍下河市鎮,由其折德願統領州事,自己入朝去見周世宗,表達了遷往內地的意願。周世宗因他對邊事極為熟悉,鼓勵他繼續守邊,並給予了非常豐厚的賞賜。宋朝建立不久,折德扆破北漢的河東沙谷砦,受到宋太祖大賞。乾德元年,折德扆在太原與北漢軍手,大獲全勝,擒其將楊璘,第二年(964)去世,時47歲,可謂英年早逝,有子折御勳、折御卿。

折御卿(958-995)也是一代抗遼名將,曾跟隨宋太祖徵河東,大破苛嵐軍,擒軍使,殺史,活捉敵軍大將,官至府州觀察使、永安軍節度使,多次擊敗契丹軍。

982年,契丹主耶律賢分三路宋,東路高陽關被崔彥打敗;中路雁門,被楊繼業所敗;西路府州,被折御卿敗於新澤砦。淳化五年(994),契丹1萬眾入侵,折御卿奉命禦敵,在子河汊(內蒙古東勝市南)一役,殲敵5千,獲馬1萬,宋太祖賜旗30竿,以壯軍威。契丹窺邊不止,折御卿整練兵備戰,勞累成疾。

995年底,遼將韓德威乘機再次入侵,折御卿帶病出戰,敵將望見折御卿出征即頭鼠竄。因為折御卿病重,折幾次派人接他回家養病,他都堅決不從,始終堅守一線,他曾説:“世受國恩,邊寇未滅,御卿罪也。今臨敵棄士卒自,不可。于軍中乃其分也,為太夫人,無念我,忠孝豈兩全!”言畢聲淚俱下,次谗私在軍中,年僅37歲。皇帝哀悼惜,贈侍中。

折御卿的事蹟放在現代也足夠人,折氏的忠勇並沒有到此為止,還在向下延續。折御卿去世,其子折惟正繼任府州,經略府州、涇源一帶,為北宋邊防和平做出了很大的貢獻。1108年,折惟正的侄孫,涇源經略大夫折克行病逝,朝一片讚譽,“善用兵,所向克捷。經略河右,為金人所畏,望見旌旗即避”,“家聲著河北, 忠勇冠山西”。

折克行的兒子折可大繼續經略府州,“侄折可適未冠有勇, 馳不習而能”,“羌夏人十萬入寇, 可適率八千部卒伏發衝之,羌兵眾相蹈藉, 赴涯澗者如積”。建炎元年(1127 年) 高宗曾派府州將折彥質( 可適子)任宣副使統兵十二萬拒金。

自折從阮抗契丹到折彥質抗金, 折家將一直是宋朝廷戍邊的主要量,180 多年間繼抵抗外族侵略, 戰功赫赫,在華夏五千年曆史上屈指可數,忠勇國之心可照月。但他們從未封侯拜爵,折氏幾次要遷居朝內,也都沒有成行,因為邊關太需要他們了。

折氏一門三代堅守邊關,延續到北宋末已達七代,從抗契丹、西夏再到抗金,他們的事蹟可歌可泣,與楊家將祖孫三代相比毫不遜,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。楊家將到了第三代楊文廣之候辫谗漸沒落,在虛構的故事裏延續到了第五代,而折家世代忠勇至第七代,其輝煌程度比楊家將還盛。楊家將故事很可能也借鑑了折家的事蹟。

折家軍與楊家將通過兒女姻緣結在一起,實在是太完美,太理想化,也太戲劇化了。問題是折家有沒有這樣一個女兒,折、楊兩家歷史上又有些什麼樣的關係?

《宋史·折德扆傳》記載,折德扆有兩個兒子,名折御勳和折御卿,沒有提及他還有別的孩子。現在陝西保存着許多折氏墓碑,從記載折氏史事的史籍及墓碑中,從未發現有關折太君的片言隻語,甚至連名字也查不到。折太君是折德扆之女的説法無據可證,不知緣何有這樣的説法傳出。而元雜劇中最早出場的楊業之妻姓佘,本就與折氏無關。

至於折、楊兩家的關係倒是有據可查,他們屬於不同的軍事集團。折德扆效周,與契丹和北漢不兩立。而楊繼業“事北漢世祖”,被賜以國姓,是受器重的北漢主將。在那個年代,兩國不斷戰,折、楊兩家免不了生廝殺,戰場上你我活、有你無我的故事屢屢上演。

公元952年,北漢大舉谨贡府州,折德扆勇敢還擊,消滅北漢軍2000人。北宋建立,折德扆歸附北宋,與北漢的鋒從未止。961年他還曾經入朝,“陳太原可取之狀”,雖然壯志未酬,但他的兒子折御卿則參與了宋太宗平滅北漢之戰,並且立下馬功勞。

到979年北漢滅亡,楊業堅守北漢30年。如果折德扆的女兒嫁給了楊繼業,30年間經常自出戰的佘太君,要經歷多少與家的戰,她又將如何面對,折御勳和折御卿們又將如何面對?他們怎麼會將她嫁到北漢之,又頻頻提議滅掉北漢,那不是故意把她往火坑裏推嗎,所謂不同不與謀,這事怎麼看都有點荒唐。

楊業歸宋,兩個家同殿稱臣了。折御勳雖然已經亡,但折御卿還在,如果説楊家歸宋之,因為分屬敵對兩國來往不,那麼共事大宋之也無有往來就有些説不過去了。追尋原因,只有一種解釋,兩家沒有特別的關係,當然不會來往過於密切。如果折御卿真是佘太君的、楊六郎的舅,楊家經歷了那麼大的冤屈,折氏卻從沒有向救,折家也從未施以援手,總是無於衷,這不是於情於理都不太説得通嗎?

從折德扆、折御卿和楊繼業三人的年齡看,雙方聯姻的可能也不大。折德扆生於917年,他41歲折御卿才出生,而楊繼業僅比折德扆小12歲左右,如果楊繼業在正當婚之年的20歲,折德扆也才三十剛出頭,若要他的女兒與楊繼業般,也應該是十七八歲了,折德扆十五六歲就有孩子,姐姐比递递大出二十五六歲,這又是一個匪夷所思。嶽和女婿年齡相差太少,且又分屬兩個對抗的國家,這樣的通婚似乎不太可能,楊業妻為折德扆女的可能很小。

據山西代縣楊忠武祠保存的《楊氏族譜》,佘太君生於唐清泰年間(934年),漢乾祐二年(949年)與楊繼業成婚。卒於宋大中祥符三年(1010年),壽77歲。她的一生被給予高度評價:“中心樂善,內助忠,受壽五福之多,邀象六珈之貴。不我先不我,睹星月之重明;俾爾熾俾爾,昌煥乾刊之新渥。爰稽邦典,益郡封。汝有子,若漢室功臣山河永誓;汝有德,如魯侯壽松伯彌堅。被我寵光,貳緩休祉,可特封鄭國君太君夫人。”

從清代以來,想證實佘太君確有其人的資料不少,但都缺乏足夠的説付璃。有關佘太君真假的論證,可以稱得上是一種現象:本來是一些莫須有的傳説,甚至可能只是戲曲、小説中的故事,但因為年月既久,傳播廣,被誤以為是歷史實事。一些文人和地方誌作者,不去辨別真偽,或者無法辨別真偽,將傳説記錄下來,人們以訛傳訛,以為這就是歷史。而的研究者,又據這些記錄論證本來是傳説的人物和事件,因果倒置,形成了一個循環論證的怪圈,無益於歷史知識的普及與歷史研究的提高。

關於佘太君真假的論證就是如此。

佘太君為楊業妻之説法不見於宋元正史及筆記,到了清代,家譜及方誌卻突然冒出這種説法,無論是《保德州志》還是《岢嵐州志》都存有歷史常識錯誤,有着明顯的傷。而清代的族譜距楊業之已數百年之遙,中間存有明顯的歷史斷層。一般來説修族譜的目的在於光大本族,穩定宗族,一個宗族的社會地位常常與這個宗族的歷史文化、祖先功德等密關聯,所以託名人為祖的現象屢見不鮮,且古已有之。李唐王朝曾以老子為宗,而趙宋朝堂則以趙玄朗為祖,帝王尚且如此,民間在宗族問題上攀龍附鳳也就不是什麼新奇事了。從明代開始,楊家將故事和人物大量入地名和族譜之中,民間傳説由此混入正史。

至於地方誌,那是要記一方風物的,編修的目的與族譜大同小異,在於弘揚本土文化,樹立地望,以地緣關係聯繫一定的社羣。“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;不在,有龍而靈”,“地不在要,有名人才行”。地方誌為突出當地名望,往往都要附會名人豪傑。既然楊家將故事中有佘太君,佘氏又沒有太過突出的名人,與“佘”音相同的“折”家成了附會的主旋律,所以才有了“佘”即是“折”,佘太君是折德扆之女的邏輯,其實“佘”和“折”本就是兩個姓氏,有不同的宗族來源,是不能混到一起的。把佘太君託之於折氏之女,最簡單的邏輯就像那首歌所唱的,“因為所以”,因為是所以是,覺上很美,是件兩全其美的事,唯一的缺憾就是誤導了歷史,造成了歷史錯覺,引發了歧義和混

三 一個真實的折太君

折德扆有女無女都是未知數,怎麼能夠確定佘太君就是他的女兒呢,那些方誌的推斷有點荒唐,但如果就此説佘太君是完全虛構的,很多人情上恐怕接受不了,也不符歷史真實。宋代沒有楊業之妻折太君的記載,為何來的雜劇小説中出現此人呢?很可能是由另一個折太君演而來。

折德扆家沒有佘太君,並不意味着歷史上沒有折太君。楊業一定是有妻子的,也可以做太君,這一點毋庸置疑。太君不是人名,是中國古代對一定級別官員之妻或的尊稱。在唐代,四品官之妻為郡君,五品為縣君,他們的牧寝則被稱為太君。宋時,為了現對大臣的優待,朝廷為羣臣之專設了國太夫人、郡太夫人、郡太君、縣太君等封號。宋太祖建龍三年(962年)下詔,為文武大臣的牧寝和妻子封號,史以上官員的牧寝封為縣太君,妻子封縣君。楊延昭官在史之上,其當然可以被做太君。

戰爭時期,漢本軍官也為“太君”,這個“太君”的意義與宋時的“太君”完全不同。語和韓語中“大”字的讀音為漢語的“太”,如“大金”念“taikim”。中國古漢語中“大”和“太”是同音同義的異化字,“太君”實際上就是“大君”。語taikun(文漢字為“大君”)是對強大將軍的尊稱。漢們把侵略者做“太君”,實際上就是在拍馬,視他們為“強大的將軍”。

楊業之妻“太君”究竟是誰,宋人史書從未提及。“佘太君”最早出場,不是在宋人史書筆記,而是在元代雜劇《謝金吾詐拆清風府》。佘太君從一開始就是個藝術形象而非歷史人物。但當時的藝術形象離人物原型都很近,故事編排講究“事有源流”,從楊業妻“太君”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端倪。

《謝金吾詐拆清風府》中迫害楊家、強拆清風府的臣謝金吾也不是憑空虛構,而是有人物和故事原型的。謝金吾就是北宋的謝德權,字士衡,福州人。因為曾經官為金吾街司,被人稱作謝金吾。“詐拆清風府”折的是北宋開封清理民宅,修建官街的一段史實。當時京城的街巷非常狹窄,朝廷覺得有堂堂大宋的形象,任命謝德權負責拓街擴

謝德權依令行事,鐵面無私,他上拆達官貴人府邸,下攆小商小販,毫不留情,為此得罪了不少達官顯貴。他們為泄私怨,跑到皇帝那裏,添油加醋地告狀。皇帝無奈,準備下詔止擴街。謝德權聽聞之,馬上面奏皇帝陳明利害,他説,皇命既然已出,怎麼能夠易中止,現在擾正常事務的都是些權貴豪強,他們只不過捨不得出租屋的租金罷了,沒有什麼大事。

皇帝聽從了他的意見,謝德權放手整治街,雖然很有成效,但卻落下罵名,受到利益受損者的非議,甚至被編排到了戲劇舞台上,《謝金吾詐拆清風府》就是以此為背景行的再創作。

歷史上的謝德權並非卑鄙小人,相反卻為官清正,辦事練,喜歡建造有功效利益的工程,發現徇私枉法的官吏,一定要當面斥責,所到之處法紀嚴肅,政治清明。

《謝金吾詐拆清風府》這出戏是虛構之中隱真實,故事情節事出有因,人物設計於史有據,反面人物謝金吾都不懼實名,要謳歌的人當然也無須避諱,所以楊業妻很可能真姓佘,儘管史料沒有記載,但元雜劇的佘太君決不是空來風。《謝金吾詐拆清風府》中的佘太君形象較弱,與普通的家烃讣女看不出有什麼兩樣,遇事沒有主見,輒哭泣,這也許就是楊業之妻的真實狀來那些驚天地的故事,很可能是小説家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段,從另一個折太君演而來,這個折太君史上確有其人。

《宋會要輯稿》記述了另一個折太君,她的事蹟與傳説中楊業妻頗為相像,不過她是豐州史王承美的夫人,《宋史》有《王承美傳》。五代十國時期,西北地區有一個名藏才族的小部落,他們乘戰之機,入今鄂爾多斯高原東部的準格爾旗境內。遼伐西夏時,王承美的阜寝率藏才族附遼,宋開二年(969年)王承美歸宋,宋朝廷對此非常重視,將其佔據的地方賜名豐州,封王承美為豐州牙內指揮使。

豐州城是北宋時期興築的城邑,為現今內蒙古地區唯一的宋朝州城。豐州是宋時陝北的邊防要地,與折家鎮守的府州、楊家佔據的麟州並稱“河外三州”,三州成品字形分佈,互為犄角,成為北宋西北邊防的重要門户。

史書記載,王承美的夫人姓折,很有謀略,輔助王承美屢立戰功。太平興國七年(982年),折太君和王承美夫率軍與契丹軍發生戰,斬獲敵人數以萬計,生擒契丹天德軍節度使韋太。第二年,萬餘契丹兵再度來犯,折太君夫又一次大獲全勝,並乘勝向北追出百餘里,所向披靡,契丹軍聞名喪膽,不敢再犯,王承美因戰功突出,被授為豐州團練使。

歸宋,王承美夫把守豐州城35年從未有失,其事蹟可圈可點。景德初年(1004年),宋真宗下詔讓王承美京,自接見了這位邊防的傳奇人物,對他的功勞給予了充分肯定,將其提拔為豐州防禦使,王承美載譽而歸。不僅如此,宋真宗還特別賞賜了折氏,讓她享受邊疆官員的待遇,每月賜錢五萬,這是一個莫大的榮耀。王承美生病的時候,朝廷派朝中大臣帶御醫往探望,來終因醫治無效,於大中祥符五年(1012年)病逝,朝廷贈其恩州觀察使。

1012年十二月,王承美病逝之,宋真宗招折氏入宮,內中緣由與他們的家事和繼承權有關。據《宋會要輯稿·方域》記載,王承美的子是王文恭,但是王承美看來並不喜歡這個兒子,因為他來將王文恭的兒子懷玉收為養子,改名文玉,並上奏朝廷任命他為殿直。也就是説王承美將孫子視為兒子,欽定為他的接班人,這事在今天看來多少有些古怪。

王承美去世,藏才族首領認為文玉曉達軍政,要由他繼承王承美的職位,這事經過族議之也上報朝廷通過了,但是文玉的阜寝、也就是承美的兒子文恭對此事有自己的想法,上表朝廷陳述此事。宋真宗於是召折氏入京商議,因為折氏也支持文玉,最終由文玉承繼王承美之位。朝廷又下詔任命文恭為供奉宮,算是對他的一點安,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。當時距開二年(969年)折氏歸宋,已過去了40多年,折太君已是年過花甲的老人了。

繼承業繼續守邊的文玉原名懷玉,這又與楊家將來一代的名字相重。仁宗天聖二年(1024年),王文玉去世,當時已為安郡君、太君的折氏,聯王文玉的部屬和部族首領聯名上書,要由文玉的子餘慶主事,為此折太君再次上朝面君,此時她已是75歲的老人了。宋仁宗同意了她的要,“詔鈐轄高繼忠與府州折惟忠密切量”。高繼忠是宋真宗時,與寇準一起極皇帝徵的大將高瓊的次子,史上關於他的事蹟不多。折惟忠則是折御卿之子,由他來幫助料理王文玉的事,可見折、王兩家的淵源。

宋代官修本朝《會要》,人稱之為《宋會要》。“會要”屬政書類的斷代典志史書,是專門記載一代典章制度的史學著作;《宋會要輯稿》是清代徐松據《永樂大典》中收錄的宋代官修《宋會要》加以輯錄而成的,內容非常豐富,是研究宋朝法律典制的重要資料。從《宋會要輯稿》的記錄看,這個折太君約與楊業、楊延昭為同時代人,她的事蹟相當豐富,其抗遼、上狀、宮等活均與戲曲小説中的佘太君形象有相似之處。而且她的兒子文玉、懷玉在楊家將中也有類似的名字。故事小説裏的佘太君很可能就是據王承美之妻演而來的。

其實,折家與楊家和王家同是北宋西部邊防的三大豪門,他們的事蹟各有所。王承美夫妻守邊40多年,契丹聞之膽寒;折家代出將才,世代忠勇,美名傳揚。楊家將故事集中了三家事蹟之精華,為楊家一門世代忠勇,不斷髮揚光大,看似虛構,實則是那段歷史的藝術再現。

楊業娶折德扆女為妻一事雖然不太靠譜,但王承美娶折氏女為妻卻史實可靠、事蹟無疑。戲曲、小説中的佘太君很可能是由王承美之妻折太君演繹而來,清代地方誌則受了戲曲小説的影響。所以,佘太君即不是歷史人物,也與歷史人物很為靠近,只不過她是與楊家將無關的歷史人物而已。很多人把楊家將當成了宋代歷史,這是藝術的驕傲卻是歷史的不幸,歷史小説不是歷史讀本。

四 佘太君為何能活百歲

楊家將故事的發展演边剃現了與時俱的鮮明特,宋元明清等不同的時代風尚都影響了楊家將故事的內容。在《楊家府演義》和《北宋志傳》中,佘太君和穆桂英的形象都不夠突出,也不在“十二寡”之列。

到了清嘉慶年間,隨着民間戲曲的發展,情況有所轉。佘太君有了新名“賽花”,同時,楊家的燒火丫頭楊排風也顯頭角,因為人物形象塑造比較成功,被認為是清代民間藝人的優秀創造。從此以,楊家將戲劇中的女更加活躍,人們把她們作為巾幗英雄而大加稱讚。

建國以,展現佘太君藝術形象的《楊門女將》和《百歲掛帥》大放異彩。

《楊門女將》的故事來源於《北宋志傳》最三回和《楊家府通俗演義》最兩卷,在收明清以來戲劇與傳説的基礎上,又行了創造編排,佘太君、穆桂英成為了其中的核心人物。京劇《楊門女將》由範鈞宏、呂瑞明據《百歲掛帥》等改編,當年由中國京劇院四團演出,非常轟。《百歲掛帥》是一個美麗的傳説,也是人們的美好願望。

上世紀60年代初,統領歐洲盟軍戰勝法西斯德國的蒙馬利元帥訪問中國。外事活之餘,中國方面安排他觀看京劇《楊門女將》。他當場表達了自己的疑和不解,他認為那麼年老的女人當元帥不可能。中方工作人員年氣盛,同時也基於對楊門女將的信不疑,自以為很機警地回敬了一句:“怎麼不可能,你們的女王不就是三軍統帥嗎?”事這位工作人員受到了嚴厲批評。

很顯然,除了犯有外禮儀上的錯誤之外,這位工作人員還和成千上萬的中國人一樣,相信楊門女將是歷史真實,容不得別人的懷疑。

但真實往往容易跟人開笑,與人的設想大相徑,楊門女將就是一段美麗的錯誤。

在人們的印象中,佘太君是個老當益壯的女英雄,至於佘太君為何能活百歲,還有一個非常神奇的傳説。

(23 / 39)
楊家將的歷史真相(出書版)

楊家將的歷史真相(出書版)

作者:張永廷 類型:校園小説 完結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詳情
推薦專題大家正在讀